7月29日消息,據媒體報道,近日,英國政府公布了一項針對電動汽車的補貼政策。
該政策補貼總金額高達6.5億英鎊,同時設定了標準:制造商必須持有經過驗證的科學碳目標,且車輛裝配和電池生產地點產生的碳排放量須低于特定閾值。
符合標準的電動汽車,消費者購車時最高可獲得3750英鎊的補貼。
然而,這項政策具有明顯的針對性,將大多數中國制造的電動車排除在補貼范圍之外。
英國交通部長莉蓮·格林伍德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《今日》節目采訪時明確表示:“我們不認為在中國組裝的任何汽車有資格獲得該計劃。”
有分析指出,英國此舉通過政策制造不公平競爭環境,可能迫使當地車企壓縮成本而非進行創新,進而損害市場的良性發展。
這新一輪的政策歧視,折射出中國汽車出海之路雖艱難,卻更顯勇毅。不過,打破隔閡與壁壘,不能僅靠乘風破浪的勇氣。
據了解,相較于歐盟其他各國,英國未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,因此成為中國品牌最大的目標市場。
媒體分析認為,中國車企此次遭遇的新一輪打壓,與其說是英國補貼政策的“精準排除”,不如說是中國品牌的影響力已對英國本地市場形成真正威懾。
事實上,中國汽車品牌在英國市場實現了快速增長,其中比亞迪、名爵、奇瑞和零跑的表現尤為突出。
以比亞迪為例,今年6月,其在英國市場創下4583輛的銷量紀錄,同比激增557.5%,成為增速最快的汽車品牌。
作為英國市場的先行者,名爵憑借成熟的品牌認知度,穩居中國品牌銷量榜首。
另據相關數據顯示,今年前六個月,英國市場的純電動車銷量增長了34.6%,達到22.48萬輛。
與此同時,作為歐洲第二大汽車市場,英國在歐洲大型國家中的電動車普及率位居前列,甚至超過了德國。
然而,此次英國出臺的帶有一定歧視性的補貼政策卻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。
該政策不僅剝奪了消費者的選擇權,還可能迫使部分消費者無奈購買續航更短、配置更低的歐洲車型。